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雨愔

Pokémon GO帶你跨越現實與虛擬界限!每個寶可夢大師都是公民科學家!

已更新:1月31日


如果你認真遊玩過Pokémon GO,我會跟你說我們每個人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Pokémon GO

Pokémon GO遊戲介面。 圖片來源:pexels.com/zh-tw/photo/pokemon-go-163042/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Nokia 廣告

Nokia 當年的廣告標語很直白地說出了科技與人之間的連結,為了解決人在生活的各種問題而誕生了科技,科技則建立在科學的應用之上,從邏輯上來說科學是一件很生活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只會覺得生活上要有點科技感,卻好像不會想來點科學感啊?

科學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又很遙遠? 彷彿只存在於實驗室裡面?

沒關係就讓森林系邊緣人說給你聽↓↓↓↓↓↓↓


科學的邏輯


不知道大家平時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都是怎麼解決的呢?


假設今天你家有一盞檯燈,在你切了開關之後突然不會亮了,你想要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麼你會做甚麼事情呢?

1. 假設開關沒切好,再切一次,但......還是沒亮。 2. 那會不會是沒差插頭? 喵了一眼,有阿,不然再重新插一次,還是沒亮。 3. 那這樣難道是是燈泡壞了? 畢竟檯燈最近的燈最近已經有點暗,而且有時候會閃爍。 4. 所以換了燈泡試看看。 5. 然後燈就亮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科學的過程!


從觀察或是發現問題開始:我發現檯燈不會亮了;根據檯燈發光的邏輯進行假設:問題可能發生在開關;接著進行假說的驗證:實驗結果顯示問題有可能不是發生在開關;因此只好進行下一個假設:依序對插頭或者是燈泡進行驗證。最後經過實驗證實是燈泡壞了,並且發現了燈泡變暗或者是閃爍有可能是燈泡快要壞掉前的現象,下次有同樣的現象發生,可以從燈泡先開始檢驗起,最後這便是一個重複驗證的過程。

從這裡就可以發現,科學他就只是一套解決問題的邏輯與過程而已,而且早已成為你我生活的一部份了。俗話說科學始於觀察,而且比喝水還要自然,就像是你總會無意間發現坐在角落的同事常常會不自覺地偷挖鼻孔,或者是工作累了伸個懶腰就會看到對面同事壓力大到無意識的一直在啃手指甲一樣,卡滋卡滋的~其實只要有這樣的程度,你就已經具備了成為科學公民的基礎了!


但什麼是科學公民呢......?


目錄

 

標題一:科學公民&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 、「科學公民」(Science Citizens) 這兩個詞到底差在哪裡呢? 同樣是科學加上公民,順序不同意涵就不太一樣了,就像是番茄炒蛋還有蛋炒番茄一樣。前面的名詞像是配料 ,後面的名詞則是主角,番茄炒蛋─蛋是主角番茄是配角 ;蛋炒番茄─吃的是番茄,配的是蛋。按照上述邏輯,科學公民是一種公民,而且是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那公民科學呢?公民科學,依然是科學的一種,指的是有公民參與的科學,相對於只有科學家自己再進行研究的科學。


那對於科學而言,怎樣才叫做有公民參與呢? 成為實驗的受試者? 假扮成外星人被抓去解剖研究算嗎?歐洲學者Haklay 於2013年依公民參與科學計畫的方式[1],將其定義為4個層級分別如下:

  • 層級一「群眾協同合作」或「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參與計畫的群眾主要從事單純的資料蒐集工作。

  • 層級二「分散式智慧」(Distributed Intelligence):參與者主要貢獻智慧和專長,協助資料的解讀、檢核比對或物種鑑定等工作。

  • 層級三「參與式的科學」 (Participatory science):參與的群眾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和訂定擬解決問題、資料蒐集方式、調查頻率等,並共同一起蒐集調查所需之資料。

  • 層級四「合作式的科學」(Collaborative science)或「極致的公民科學」(Extreme citizen science):參與群眾不但參與問題訂定、調查方式規畫、資料蒐集, 還包含後續的資料分析和解讀。

簡單來說,涉入的程度越深,以及具備的能力越高,越接近科學家,越接近層級四。

另外,就功能上而言,除了最直接的通過參與到科學研究,促進公民科學教育和科學素養的提升,擴大研究範圍並提高數據品質、並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藉由資料的使用與討論增加跨領域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在確保公民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的同時,也確保科學家和知識機構更好地了解當前社會問題,促進一些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被討論和研究,也能幫助科學家成為更好的公民。


標題二:從Pokémon GO談公民科學


也許上述的內容並沒有很好的解釋公民科學在做什麼,接下來就讓我用Pokémon GO來教大家認識什麼是公民科學。

首先當然還是要從Pokémon GO這款遊戲開始說起,Pokémon GO是一款2016年7月由任天堂和寶可夢公司授權,Niantic負責開發和營運的一款AR手機遊戲,遊戲內容以捕捉寶可夢為主,並配合現實世界的地圖以及AR場景進行遊戲,當然除了捕捉以外還包含了對戰等遊戲內容。我想這款遊戲對於台灣的聽眾而言應該不陌生,當年所掀起的熱潮可說是到達了相當驚人的程度,從手指剛會動的到手指頭邊抖邊動的都在玩。


在Pokémon GO的遊戲中,當遊戲玩家們前往現實世界中的不同地方,捕捉遊戲世界中各種不同寶可夢的同時,也在觀察、測量和紀錄各種不同寶可夢的數據,從屬性、性別、大小、體重......等等,這些資料最後都記錄在圖鑑當中,這其實就像一個公民科學家在做的事情一樣,除了把寶可夢賣掉換成糖果的部分以外,並且對應到Haklay所描述的層級一的部分。


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透過這些數據也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物種的分佈和遷徙情況,就如同遊戲中不同的時間、地點還有天氣會出現的物種都不太一樣,都會有其偏好,例如水系寶可夢經常出現在地圖中鄰近於水域的地方,冰系的寶可夢在下雪的天氣中則較容易出現。另外,當時間尺度的概念被納入一起討論的時候,甚至可以反映出像是我們在《台灣賞櫻景點大集合,從櫻前線談生物氣候學~》那篇文章所提到的物候的概念一樣,即所謂生物的氣候,四季鹿[2]這種寶可夢就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代表,牠在分類上屬於季節寶可夢,牠會隨著四季的變換,改變牠的體毛與氣味:

  • 初春時的氣味略帶甘甜,體色如櫻花般粉紅。

  • 夏天則是綠色配上獨特的青草味。

  • 秋天當然是金黃色再搭上柔和香甜氣味。

  • 到了冬天則不帶任何氣味,體色也轉為暗褐色。

甚至圖鑑[3]的說明就直接說他是通知季節來臨的寶可夢。


這樣子的物種分布資料也可以進一步作為推敲物種演化的基礎,就拿2022年底上架的彩粉蝶[4]來說,彩粉蝶雖然是同一個物種,但是因為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區域而擁有不同的斑紋與樣式,他背後其實是象徵著一個物種種化的過程,就好比生物課常提到達爾文和他發現的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Islands) 以及達爾文雀 (Darwin's finches) 的故事一樣,官方也很有意思的運用了遊戲中的明信片系統,讓玩家藉由蒐集不同區域的的明信片,來捕捉屬於不同區域樣式的彩粉蝶,除了提升玩家之間的交流,也間接提高了這個系統的使用率。


達爾文,《Journal of researches into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geology of the countries visited during the voyage of H.M.S. Beagle round the world,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 Fitz Roy, R.N. 》,第379頁,達爾文雀,插圖


標題三:公民科學的其他應用類型


除了上述生物田野調查領域以外,公民科學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環境污染一路到衛生和醫學等領域都有它可以發揮的地方:

氣候變化

  • CoCoRaHS-測量和繪製當地社區的降水量(雨、冰雹和雪),為自然資源、教育和研究應用提供最高質量的數據[6]

環境汙染

自然災害

  • 美國地質調查局DYFI 系統 (Did You Feel it,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讓使用者透過網路即時分享地震感受,獲得更完整的地震描述、效應和損害範圍,協助地震科學研究,並探討DYFI數據在地震科學研究中的應用[10]

其他

Eyewire本身是一款遊戲,打遊戲還能協助科學家進行研究,想不到吧!這款遊戲的目的是希望繪製出人類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因為科學家們需要弄清楚 850 億個神經元細胞是如何通過百萬億個突觸將電脈衝傳遞。除了因為數量龐大以外,電腦自動繪製的時間也偏久,所以就用遊戲的方式找來免費苦力 而且還為此設計了積分競賽系統[13]

EyeWire 的遊戲界面本身並不復雜,左邊是神經元的三維空間,右邊是大腦的片層掃描圖片。玩家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左邊的三維和右邊的二維結構之後,在二維圖片上點選選出神經元剩餘的部分,直到最終將一個小空間內屬於同一個神經元的結構篩選出來,因此遊戲整體的難度並不會到太高,反倒滿適合做為小遊戲消遣時間。

nerve

神經細胞示意圖。圖片來源:AI generation

標題四:台灣的公民科學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資料[1],台灣目前公民科學的計畫,依據學門領域來劃分約有6成是生物、2成環境、1成半社會文化最後還有天文氣象和防災,生物當中有4成是鳥類、2成海洋、1成植物 剩下依序還有爬行類、哺乳類、兩生類、微生物等等。我就挑幾個我比較熟的或是覺得比較有趣的來介紹一下:


生物類型

  • eBird Taiwan-eBird Taiwan是eBird的台灣入口網站,eBird本身是一個鳥類的線上資料庫,提供科學家、研究人員和業餘學家有關鳥類地圖(包括目擊、遷徙、數量等)的數據[14]

  • iNaturalist-藉由社交網路實現的全球性公眾科學專案,核心目標是各地的人們發現、記錄並分享身邊的生物物種資訊,多數以動物及植物為主,同時也包含了部分的真菌[15]。iNaturalist Taiwan則是2018年由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教授林政道博士將網站和行動裝置介面翻譯成繁體中文,並引進環境教育學程中的課程。

  • 路殺社(台灣路死動物觀察網)-為全世界第一個透過社群網站收集路死動物資料的社團,由特生中心發起的一個公民科學計畫。該網站可紀錄社員回報的路殺紀錄,及收取社員寄送的遺體標本,蒐集台灣路殺熱點等相關資訊[16]

環境類型

醫療類型


標題五:結論

猶他大學的羅伯特·阿德勒以及作家塞拉阿德勒曾經在一篇文章提到過[29]

不了解什麼是科學及其運作方式的公眾 無法對公共政策形成有用的意見

就好比台灣的缺蛋危機似乎一直缺少了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點,以至於過了這麼久還是沒有得到良好的改善一樣,不過阿比起這麼遠大的目標,其實可以先從意識到科學這件事情很日常開始,就像前面換燈泡的例子一樣,或者是觀察那個會咬指甲的同事今天從哪一隻手開始肯阿之類的,還有阿多聽聽森林系邊緣人的每個禮拜星期五下午五點的節目,讓森林邊緣陪你下班認真過森活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唷~透過一點點的累積與實踐,才會有今天的科學巨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或是想用聽的吸收新知,歡迎點選連結收聽並訂閱森林邊緣podcast,目前在google podcast, apple podcast, spotify等平台都有上架唷~ 或者是掃描下方QR code收聽~


 

參考資料

1. 林德恩 (2022) 臺灣公民科學現況與未來挑戰。自然保育季刊, (120), 38-49。

2. Pokémon (2023) 四季鹿。Pokémon, https://tw.portal-pokemon.com/play/pokedex/0585_1

3. 神奇寶貝百科 (2023) 四季鹿。神奇寶貝百科, https://wiki.52poke.com/zh-hant/四季鹿

4. Pokémon GO開發團隊 (2022) 粉蝶蟲、粉蝶蛹和彩粉蝶在Pokémon GO現蹤!Pokémon GO, https://pokemongolive.com/zh_hant/post/vivillon-launch-postcard-feature/

6. Colorado Climate Center (2023) CoCoRaHS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Rain, Hail and Snow Network). https://www.cocorahs.org/

7. Bonney, R., Shirk, J. L., Phillips, T. B., Wiggins, A., Ballard, H. L., Miller-Rushing, A. J., & Parrish, J. K. (2014) Next steps for citizen science. Science, 343(6178), 1436-1437. DOI: 10.1126/science.1251554

8. WOEIP (2023) WOEIP (West Oakl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Project). https://woeip.org/

9. 許晏嘉 (2021) 社區公民科學:用開放數位平台的技術與公民合作解決都市環境問題。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21/03/19/16600/

10.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23) DYFI (Did You Feel it). https://earthquake.usgs.gov/data/dyfi/background.php

11. Galaxy zoo (2023) Galaxy zoo. http://zoo1.galaxyzoo.org/

12.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3) Eyewire. https://eyewire.org/

13. Seung Lab,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3) The Science of Brain Mapping. https://science.eyewire.org/

1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 eBird Taiwan. https://ebird.org/taiwan/home

15. iNaturalist. (2023).iNaturalist . https://www.inaturalist.org/

1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23) 路殺社-台灣路死動物觀察網。https://roadkill.tw/

17.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3) 公民參與氣象科學。 https://cpmd.cwb.gov.tw/about/#about-origin

18. LASS (2023) 空氣盒子-LASS. https://lass-net.org/

19. 圖爾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台灣腸道公民科學計畫。https://taiwangut.com/

20. Taiwan Black-Faced Spoonbill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2023) 全球黑面琵鷺回報系統:Global Black-faced Spoonbill Network。https://bfsn.bfsa.org.tw/

21. Cynthia Su (2023) MAPS Taiwan. https://sites.google.com/a/birds-tesri.twbbs.org/maps-taiwan/

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蛾類科普推廣研究室 (2023) 飛蛾資訊分享站。 http://twmoth.tesri.gov.tw/peo/aboutme.aspx

23. 蛛式會社:臺灣蜘蛛研究 (2023)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piderTw/?fref=ts

24. 蝸蝸園:臺灣陸生蝸牛交流園地 (2023)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3177105146997/?fref=ts

25. 臺灣兩棲類資源調查網 (2023) http://tad.froghome.org/

26.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雲林縣野鳥學會 (2023) 土豆鳥大集合:雲林小辮鴴普查。 https://sites.google.com/a/birds-tesri.twbbs.org/yunlinlapwingsurvey/

28. 東亞澳遷徙線水鳥觀察記錄回報網 (2023) http://resights.birdband.org/index.php

29. Adler,R. W. & Adler, S. (2020) Why We Need “Science Citizens”. Scientific Ameriacn,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why-we-need-science-citizens/

30. 左岸文化 (2018) 什麼是公民科學?誰是公民科學家?——《意外的守護者》。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1393

31. Silvertown, J. (2009). A new dawn for citizen scienc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4(9), 467-471. DOI:10.1016/j.tree.2009.03.017

32. Chari, R., Siddiqi, S., Kareddy, V., Sayers, E. L. P., Madrigano, J., & Uscher-Pines, L. (2021). Citizen Science for Disasters: A Guide for Local Health Department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https://www.rand.org/pubs/tools/TLA175-1.html.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